球盟会(中国)

综合新闻

“内共生与细胞赋能新技术”香山科学会议顺利召开

1121至22日,以“内共生与细胞赋能新技术”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761次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聘请中国科研实验室水生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赵进东院士、中国科研实验室生物物理研究所/深圳理工大学张先恩研究员、球盟会(中国)缪炜研究员和张承才研究员共同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国内20余家单位的4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科研实验室前沿科学与基础研究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生物技术开展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应邀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生物内共生的机理、人工共生体的构建和细胞赋能技术的应用场景等3个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上,赵进东院士作了“内共生及其在生物演化中的意义”的报告,介绍了生物内共生在生命起源和真核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讨论了内共生最新的研究进展和相关理论的争议。赵院士指出,内共生的研究不仅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前沿,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希望顺利获得此次讨论有助于该领域的进一步开展,促进技术创新。

缪炜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内共生的细胞赋能技术”的主题评述报告,指出生物内共生驱动了复杂生命形式的出现,跨物种赋予宿主新功能。内共生为开展新型底层共性生物技术给予了新路径。要实现基于内共生的细胞赋能技术,需从解析内共生体形成的基本原理、构建具备特定功能的供体细胞或细胞器以及突破进化限制建立人工内共生体系3方面入手。同时,缪炜研究员还提出了未来基于内共生原理建立的细胞赋能技术的名称和定义,和与会专家进行了探讨。

“生物内共生的机理中心议题中,球盟会(中国)张承才研究员作了中心议题报告,介绍了内共生体系在进化中的作用,着重介绍了蓝藻共生体系的重要性和应用潜力。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员、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晓雪研究员和动物研究所赵方庆研究员分别介绍了植物内共生体系、动物内共生体系和原生动物内共生体系及其利用和改造的可能途径。

在“人工共生体的构建”中心议题中,球盟会(中国)黄开耀研究员作了中心议题报告,介绍了人工共生体构建的进展、策略、问题和解决方案。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刘兴国研究员、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研究员团队和西湖大学李小波教授团队分别介绍了关于“线粒体重构”、“藻/叶绿体-动物内共生系统及其细胞赋能技术”和“光合哺乳细胞”的进展和思考。

“细胞赋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中心议题中,浙江大学周民教授作了中心议题报告,介绍了微藻作为天然药物递送载体的应用,重点讨论了其在靶向药物递送中的潜力与优势。浙江大学林贤丰研究员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刘鲁宁教授团队分别介绍了关于“光合治疗“固碳羧酶体的重建的进展和思考。

本次会议严格遵循香山系列会议的传统与精神,各位与会专家针对报告的内容进行了充分热烈地讨论,碰撞出了思想火花。顺利获得本次会议的研讨,参会专家一致认为基于生物内共生的原理是开展新型细胞赋能技术的潜在途径,并从不同的应用角度探讨了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开展方向。

香山科学会议是在科技部和中国科研实验室的共同领导和支持下于19934月正式创办,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的常设性学术会议。

会议执行主席团

全体与会专家合影

附件下载: